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1950他们正年轻》

宋坤儒 文艺批评 2022-03-18

195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1950他们正年轻》


导演: 宋坤儒
编剧: 宋坤儒 / 李牧
主演: 任红举 / 周有春 / 马世勋 / 周继成 / 薛英杰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1-09-03(中国大陆)
片长: 98分钟
又名: Remembering 1950


☆剧情简介☆


2014年,首批437具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得以回家。71年前,那些花一样年轻的战士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有些人回来了,而有些人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1950他们正年轻》用全新的视角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真人讲述,以一句句平实细微的话语呈现出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也还原了最真实的战场,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最好的铭记是不遗忘,《1950他们正年轻》用镜头记录珍贵的民族记忆,一起致敬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们。



☆导演自述☆


《来自1950迟到的信》


大家好!我是《1950他们正年轻》的导演宋坤儒。电影上映一周了,一直没有想好,要不要对支持电影的观众们写点什么。我想,可能是因为我还是不够勇敢吧?或者说在经历了许多的起起伏伏后,已经不敢直面内心了吧?可是,有些话,还是要说,有些话,必须要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2018年那个月光满地,万物俱静的午夜,我是否还会像当初一样,热血上头,不管不顾地决定拍这部电影?答案是,我会的。能有机会拍摄出这部电影,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这些志愿军老兵的青春...


导演宋坤儒



☆精彩影评☆


壹 | 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


让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美美与共


市场的商业价值与艺术的公共价值,应该是一致的。客观来说,在多元丰富的院线及影片矩阵中,任何一部影片要想突围而出,赢得更多观众,除了影片质量以外,往往还受制于观众偏好、宣发营销、档期把握等因素影响。排什么片、排多少片、怎么排片影响票房、关乎收益,影片热度、观众偏好、市场空间、营销手段等因素,共同形成了排片格局。然而,人们担忧的恰恰是,因为种种原因,出现类似《1950他们正年轻》这样,口碑、质量与排片、票房的“倒挂现象”。


实际上,话题热度和票房数据,受到宣发、演员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观众的“用脚投票”。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网友会吐槽没有优质影片可看的原因。好看与好卖可以同向共赢,关键是好片有的卖、观众买得到。这需要院线有基于社会责任的商业逻辑和动态调整的排片逻辑,给那些可能会慢热的优质作品、给那些承载主流价值的良心之作,以更多更大的空间。



成熟的电影市场,需要尊重市场规律,也需要致敬文艺创作;呼唤高水准的创作者,也需要高素质的观影者。某种程度上,观众不是单纯的消费者,也是评价者和引领者,有选择作品的权利;院线同样不该是单纯的盈利场所,也应是涵养作品、引导审美的公共空间。影视创作者、发行平台与观众,是健康文化生态的共同体,也是繁荣文化市场的共同体。


影视市场讲市场,更要重文化;讲流量,更要重价值。特别是近年来,无论商业片还是文艺片,无论纪录片还是动漫作品,无论电视剧还是舞台表演,许多作品都在价值表达与票房市场实现双赢。《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大江大河》《山海情》《故事里的中国》《国家宝藏》……荧屏内外,激荡正能量、富有感染力的好作品,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也走进千家万户、流入大众内心。实践表明,高完成度、高体验度、高共情度、高传播度的艺术作品,会彰显应有的美学效果,也会让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美美与共”。


《1950他们正年轻》中,有些“老兵”已经逝去,而作为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精神,他们永远都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市场、艺术空间,理应给这样的作品更多机会,不能让创作者的心血和文化作品的社会价值付诸东流。





https://mp.weixin.qq.com/s/NM9tI_wqfBvUhA1OHZidmA



贰 | 微信公众号·戏客SeeKer


提起抗美援朝,就不得不提起奇袭白虎团和上甘岭战役。

前者因为传奇而骇人的战绩甚至改编成了经典的样板戏,后者因为范弗利特弹药量以及几乎被削下去三米的山头,成为抗美援朝期间最惨烈,也是最值得骄傲的一笔重色。


奇袭白虎团的背景位于朝鲜战争的中后期,中美双方达成协定,开始逐渐走向谈判桌,然而南朝鲜的李承晚集团狂妄叫嚣“单独干”和“北进”,企图破坏停战和谈。

白虎团正是李承晚的王牌部队,首都师1团。

12名志愿军战士,歼敌200余人,其中包括白虎团团部几乎全部军官,这在战争史上也是辉煌灿烂,值得军事学者们反复研究的经典战役。

但在当时十二人之一的志愿军战士包月禄眼里:“自己也没感觉什么英雄。


然而相比较志愿军战士们面对荣誉的云淡风轻,更让人沉默的,反而是被问到为什么没有跟自己的后辈们多讲这些事的原因。

“说给自己人,他们不信。”

曾几何时,抗美援朝在“公知”的嘴里是穷兵黩武,是不该打的,是所谓的“编故事大会”。
他们根本就不相信会有奇袭白虎团,因此更不会相信在每平方米有过76枚炮弹爆炸的上甘岭,还会有志愿军战士坚持……

以此往前追溯,近代战争以来所有奇迹的、伟大的、惨烈的、无畏的,由人民完成的反侵略战斗在这群历史虚无主义者眼里,都是不可能。



《1950他们正年轻》就是斩钉截铁地告诉所有人,这些都存在过,发生过,志愿军战士们就是这样在朝鲜的土地上寸步不让,才换来了如今的海清河晏。

由于战地资料的保密性和保存困难,在《1950他们正年轻》里,除去尽力修复的史料画面,更多的画面都以与老兵们面对面的交流,或者空镜头完成。


但每个老兵的话,都比一千部改编的影视作品有力,再多的特写慢镜头,都抵不过几句平静中带着些许迟疑停顿的陈述。

误打误撞摸到伪军驻地的小战士,带回来救命的年糕立下了大功。

上甘岭的炮火连天里,黄继光之所以舍身堵住枪眼,是因为只剩下唯一的地堡没有被炮手摧毁,冲锋的部队迟迟无法前进。

从耳熟能详的经典战役,到发生在每一处无名的角落里不为人知的战斗。

他们曾这样坚守,因此绝不该被遗忘。


https://mp.weixin.qq.com/s/fDGvSDJSEJMZnoO457zUiw



叁 | 微信公众号·今日影评Mtalk


导演宋坤儒曾说过:这是一段需要抢救的记忆。需要抢救的究竟是什么?电影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个是需要抢救的是仅存的抗美援朝老兵们。在采访当中,年龄最小的老兵也已经是86岁高龄,时间在他们身上重重刻下了痕迹,他们的生命力也逐渐流逝。第二个需要抢救的则是老兵们关于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忆。随着时间冲淡历史,如果这段往事没有大量亲历者的讲述,那么留给后代人的将是数据化、没有情感的文字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无常,有失忆的可能,主创团队拍摄过程中就像是不停跟时间赛跑。


导演宋坤儒表示:“有一个叫刘素谦的老奶奶,在采风拉家常过程中思维、描述非常清楚,她当时是志愿军工兵司令部的秘书,曾经在敌机来袭时候,为了保护文件,抱着文件夹直接从4楼往下跳。结果正式采访时候,老人失忆了,她突然开始沉浸在年轻时候跟姐妹花战友们拍照这件事,我们一直尝试跟老人沟通,试图把她从那段美好的记忆当中解放出来,但是始终不行。当我们准备放弃的时候,另外一个本来是下个时间段的老兵出现了,老奶奶一回头说这是我的战友,她的记忆才又恢复过来。”


一只手,一张折叠的照片,是宋坤儒用影像还原那段历史的初心和原因所在。作为第一个被采访的老兵,叶发坤爷爷的故事让导演真正有了去纪录抗美援朝历史的念头。宋坤儒回忆道:“当时好奇心很重,想看看叶叔战友的模样,叶叔说不能,战友牺牲之后就把照片折过去了,不想再看到他的样子,会觉得自己不能再活下去。我直觉这个老人身上可能有在课本上或者其他冰冷的书里面看不到的一些小故事。所以我工作之余尽可能多记录下这些爷爷奶奶的话,可能在未来的五年、十年之后再去看的时候会发现它们的价值。”


导演对每一个老人承诺,一定会将他们的故事搬到大银幕上。然而采访的近50位老人中,最终只有26位的故事用在了电影里,有的老人则没能等到片子上映便已长逝。时至今日,不论是对于没能等到电影拍完的老人,还是没能在银幕上看到自己故事的老人,宋坤儒依然怀着愧疚与自责。



https://mp.weixin.qq.com/s/UPVhDsA8FqBwctE5CFD2lQ




或许你想看


●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功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决胜时刻》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大决战》三部曲

●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革命者》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觉醒年代》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文艺批评”

 

本期编辑 | 掉了脑袋的鬼

图源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